專業管理
PROFESSIONAL SETTINGS
PROFESSIONAL SETTINGS
環境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專業名稱及代碼
環境管理
二、入學要求
應屆初中畢業生
三、修業年限
全日制三年
四、職業面向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企业的污染治理、环保局及其下设部门的環境監測、环保执法人员和環境管理人员,企业的检测员、环保企业环保设备生产操作和营销。
五、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
(一)培養目標
培養熱愛祖國,德、智、體全面發展,身心健康.具有良好公民素質和職業素養,掌握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方面適度夠用的理論基礎,又具有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能適應生産、建設、管理、服務的需要,能從事環境分析、環境監側、汙染控制、環境治理等一線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培養規格
1.知識結構與要求
(1)具有相當于高中階段的文化基礎知識。
(2)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心理素質和健康的體魄。
(3)具有較寬廣、較紮實的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和人文社會科學的基礎理論知識。
(4)系統掌握環境工程專業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了解環境科學與技術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具有較強的獨立獲取知識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開拓創新精神,具有一定的設計、研究開發和學術交流的能力。
(5)具有環境監測與評價、環境汙染治理和給排水工程設計的能力。
(6)具有较强的計算機應用能力,达到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一级考试,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科技信息的能力。
(7)具有較強的聽、說、讀、寫、譯的英語能力.達到CET一1水平。
2. 能力结构与要求
(1)具備查閱和運用各類標准和文獻資料的能力。
(2)具備與專業知識密切相關的化學知識具備配制各種不同濃度溶液的能力。
(3)正確處理實驗數據.得出准確結果的能力。
(4)具備熟練操作常用分析儀器的能力。
(5)具備對儀器幕本維護和保養的能力。
(6)具備職業核心能力:
a大气污染治理能力:
b.水污染治理能力:
c.固体废弃物处理能力;
d.止嗓声控制能力:
e.环境监侧能力:
f.環境管理能力。
(7)具備職業發展能力:
a环境监侧技术和环境治理技术等相关领领域的职业发展能力:
b.專業傾域的最新知識及其在實踐中的應用能力。
(8)計算機應用能力。
3.相應的證書要求
(1)國家英語一級證書;
(2)國家計算機I級證書;
(3)化學檢驗工中級證書;
(4)大氣環境檢測工中級證書;
(5)汙水處理工中級證書;
(6)室內環境治理員中級證書。
六、課程設置及要求
(一) 公共必修文化課
1.德育(8學分/144學時)
本課程主要講述以下四部分內容: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道德與法律、經濟政治與社會、哲學與人生四門課程。
職業生涯規劃
職業生涯規劃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其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職業生涯規劃,并以此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为顺利就业、创业创造条件。使学生掌握職業生涯規劃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以及成才观,形成職業生涯規劃的能力,增强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就业、创业的准备。
職業道德與法律
職業道德與法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其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帮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陶冶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
經濟政治與社會
經濟政治與社會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哲學與人生
哲學與人生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如何做人的教育。其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树立和追求崇高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与人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人生发展重要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2.體育與健康(8學分/144學時)
學習體育與衛生保健的基礎知識和運動技能,掌握科學鍛煉和娛樂休閑的基本方法,養成自覺鍛煉的習慣;培養自主鍛煉,自我保健,自我評價和自我調控的意識,全面提高身心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爲終身鍛煉、繼續學習與創業立業奠定基礎。
3.語文(14學分/252學時)
在初中語文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現代文和文言文閱讀訓練,提高學生閱讀現代文和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加強文學作品閱讀教學,培養學生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加強寫作和口語交際訓練,提高學生應用文寫作能力和日常口語交際水平。通過課內外的教學活動,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擴展必需的語文基礎知識,養成自學和運用語文的良好習慣,接受優秀文化熏陶,形成高尚的審美情趣。
4.數學(14學分/252學時)
在初中數學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數學的基礎知識。必學與限定選學內容:集合與邏輯用語、不等式、函數、指數函數與對數函數、任意角的一角函數、數列與數列極限、向量、複數、解析幾何、立體幾何、排列與組合、概率與統計初步。選學內容:極限與導數、導數的應用、積分及其應用、統計。通過教學,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培養學生的基本運算、基本計算工具使用、空間想像、數形結合、邏輯思維和簡單實際應用等能力,爲學習專業課打下基礎。
5.英語(14學分/252學時)
在初中英語的基礎上,鞏固、擴展學生的基礎詞彙和基礎語法;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和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使學生能聽懂簡單對話和短文,能圍繞日常話題進行初步交際,能讀懂簡單應用文,能模擬套寫語篇及簡單應用文;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繼續學習的能力,並爲學習專門用途英語打下基礎。
6.計算機基礎(8學分/144學時)
在初中相關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常用操作系統的使用、文字處理軟件的使用、計算機網絡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掌握計算機操作的基本技能,具有文字處理能力,數據處理能力,信息獲取、整理、加工能力,網上交互能力,爲以後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基礎。
7.心理健康(1學分/18學時)
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轉折時期,在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他們在自我意識、人際交往、求職擇業以及成長、學習和生活等方面難免産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或問題。本課程主要是通過對心理學知識的講授,活動訓練課,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在參與活動的同時得到一定的提高。
8.音樂美術(2學分/36學時)
美術欣賞課程以發展學生素質教育爲目的,以美術教育爲手段,讓同學們了解美術欣賞的基本知識,了解美術的基本特點和種類;了解美術作品的形式要素等常識;了解美術作品常見的幾種表現方式;能賞析中外名畫,能對大自然、社會生活、美術作品中的美進行欣賞。
音樂欣賞課程以發展學生素質教育爲目的,以音樂教育爲手段,通過了解豐富多彩的音樂文化和演唱風格,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音樂修養,從而樹立正確的音樂觀,提高學生的演唱能力和音樂表現能力。
(二) 专业课
9.環境管理学(6學分/108学时)
環境管理学以生态——经济——社会系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矛盾运动。環境管理学认为,環境管理的本质是“运用各种有效管理手段,调控人类行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環境管理学包括区域環境管理、部门環境管理、资源環境管理、环境质量管理、环境技术管理、环境计划管理等各部分内容。
10. 環境保護概論(4學分/72学时)
《環境保護概論》是介于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技術科學之間的交叉學科;開設本課程目的是使學生除了掌握本專業的專門科學技術知識外,對環境、環境問題、環境汙染、環境保護、環境經濟等知識有一概貌性了解,進一步認識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危害,掌握環境質量變化的客觀規律,培養學生運用生態學基本觀點來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使大學生對目前人類所面臨的環境問題有個全面清醒的認識,提高自己的環保意識。
11. 環境法律法規(6學分/108学时)
《環境管理与法规》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它是环境科学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为環境管理提供理论和方法依据的科学。本课程的教学将从環境管理理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展开,达到如下教学目的和任务:1.通过系统的介绍环镜管理学基本理论、環境管理的思想、原则和方法.使学生树立大系统观念和大環境管理思想.即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来认识环坡保护的地位和重要作用.掌握環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环峨管理的基本手段;2.通过介绍環境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不同领域環境管理实践中的应用,使学生真正体会環境管理在解决环境问题和协调环境与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掌握不同领域環境管理的具体内容、原则和方法;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環境管理的行政、法律、技术、经济和宣传教育等手段正确地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4.完善学生的环境科学知识体系。
12. 環境安全與應急管理(4學分/72学时)
根據《安全生産法》相關要求,緊扣行業企業生産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編制方法這一中心,將事故應急工作中的工作管理協調和技術處置知識有機結合,加以應急預案的實例分析,了解企業生産安全事故應急與救援工作,指導其進行應急救援預案的編制與管理等。
13.大氣汙染控制(6學分/108學時)
本課程主要內容:大氣汙染物分類及其發生源,國內外大氣汙染狀況及綜合治理措施;氣象與大氣汙染的關系以及大氣擴散的墓本理論;除塵器的主要性能指標、種類以及使用等。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大氣汙染防治的基本知識和墓本理論,能進行汙染治理方案和流程的選擇和確定、簡單的設計、安裝和運行操作。實踐內容主要是進行大氣汙染治理方面的課程設計。
14. 物理汙染與控制(6學分/108学时)
本課程主要內容爲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噪聲汙染、振動汙染、放射性汙染、電磁汙染、熱汙染、光汙染等物理性汙染的基本概念、原理;闡明這些物理性汙染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的危害和影響;簡要介紹了各種物理性汙染的控制和防範措施,汙染物在大氣、水、土壤中的遷移轉化規律,以及人們對物理性汙染利用的最新欧冠高清网络直播動態,爲改善人類生活環境、創建和諧社會提供理論墓礎。
16.環境監測(12學分/216學時)
本課程主要使學生掌握常規監測項目的墓本原理、方法、技術並能在環境工程中應用;具備制訂監測方案的能力,包括汙染源調查、布點和采樣、監測方法選擇及方案實施;懂得監測過程質量保證的內容和方法;了解環境監測新方法、新技術及其發展趨勢等。實踐內容主要是開設環境監測實驗及用計算機進行有關實驗的數據處理,加強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通過本課程的實踐訓練後達到中級水環境監測工水平。
17. 環境管理体系(4學分/72学时)
本课程主要内容:環境管理基本理论、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环境政策、环境法、环境标准、環境管理制度、环境质量管理、环境污染控制、区域和自然资源環境管理、工业企业環境管理与環境管理体系在環境管理中应用的墓本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全面的阐述。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環境管理的墓本理论,環境管理的主要手段、技术支持和保证体系,分类管理的原则和方法等内容。
18. 頂崗實習(28學分)
能在生産實踐過程中使專項技能的熟練程度有明顯提高並達到企業的要求;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産實際問題;能編寫生産實習報告或産品設計論文。
七、教學進程總體安排
課程類別 | 課程序號 | 課程名稱 | 學分 | 總學時 | 各學期教學周數與周學時分配 | ||||||
一年級 | 二年級 | 三年級 | |||||||||
第一學期 | 第二學期 | 第三學期 | 第四學期 | 第五學期 | 第六學期 | ||||||
20周 | 20周 | 20周 | 20周 | 20周 | 20周 | ||||||
1 | 職業生涯規劃 | 2 | 36 | 2 | |||||||
2 | 職業道德與法律 | 2 | 36 | 2 | |||||||
3 | 經濟政治與社會 | 2 | 36 | 2 | |||||||
4 | 哲學與人生 | 2 | 36 | 2 | |||||||
5 | 語文 | 26 | 468 | 4 | 4 | 4 | 6 | 8 | |||
6 | 數學 | 26 | 468 | 4 | 4 | 4 | 6 | 8 | |||
7 | 英語 | 26 | 468 | 4 | 4 | 4 | 6 | 8 | |||
8 | 計算機應用基础 | 8 | 144 | 4 | 4 | ||||||
9 | 體育與健康 | 10 | 180 | 2 | 2 | 2 | 2 | 2 | |||
10 | 心理健康 | 2 | 36 | 1 | 1 | ||||||
11 | 音樂 | 1 | 18 | 0.5 | 0.5 | ||||||
12 | 美術 | 1 | 18 | 0.5 | 0.5 | ||||||
13 | 曆史 | 2 | 36 | 1 | 1 | ||||||
小計 | 110 | 1980 | 23 | 23 | 16 | 22 | 26 | ||||
公共基礎課合計 | 110 | 1980 | 23 | 23 | 16 | 22 | 26 | ||||
專業技能課 | 專業核心課 | 1 | 環境管理 | 6 | 108 | 6 | |||||
2 | 環境保護概論 | 4 | 72 | 4 | |||||||
3 | 環境法律法規 | 6 | 108 | 6 | |||||||
4 | 環境安全與應急管理 | 4 | 72 | 4 | |||||||
5 | 大氣汙染控制 | 6 | 108 | 6 | |||||||
6 | 物理汙染與控制 | 4 | 72 | 4 | |||||||
7 | 環境監測 | 12 | 216 | 6 | 6 | ||||||
8 | 環境管理体系 | 4 | 72 | 4 | |||||||
小計 | 46 | 828 | 10 | 10 | 16 | 10 | |||||
2 | 頂崗實習 | 28 | 840 | 28 | |||||||
小計 | 28 | 840 | 28 | ||||||||
專業技能課合計 | 74 | 1668 | 10 | 10 | 16 | 10 | 28 | ||||
其他 | 1 | 入學教育(軍訓) | 1 | 30 | 1周 | ||||||
小計 | 1 | 30 | |||||||||
其他合計 | 1 | 30 | |||||||||
合計 | 185 | 3678 | 33 | 33 | 32 | 32 | 26 | 28 | |||
八、實施保障
(一)師資隊伍
具备相关专业技能水平的 “双师型”教师队伍,包含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其中专业课程教师6名,实验辅助人员3名。
(二)教學設施
具備多媒體教室,相關專業課程校內實訓室以及學生實習用校外實習基地。
(三)教學資源
選用教材應能針對中職的專業課程與教學特點。
(四)教學方法
實施教學過程中,應能正確使用教學方法,能調動學生在專業課程上的學習積極性和實踐參與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
(五)學習評價
對學生學習要注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恰當評價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重視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評價。
(六)質量管理
建立健全的質量管理體系,從教學環節抓起,使教學質量管理過程化,建立規章制度,使教學質量管理制度化,要用科學的質量分析方法來保證教學質量評估的客觀性。
九、畢業要求
毕业生须修满的所有专业课程172个學分,须完成规定的教学活动,具有本专业要求的专业技能水平,考取基础证书和专业技能证书,能满足企业对本专业技术岗位的需求。